网页结果
按时间搜索
  • 获得约 28 条结果 (用时0.10 秒)
  • 2020未来科学大奖举行云端颁奖典礼 | 科学之光 温暖世界

    2020年,疫情阻隔了我们彼此的距离,改变了我们沟通的方式,但阻挡不了我们对科学的热爱,对未知的探索。今天,2020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在云端呈现!

    发布时间:2020-12-31 10:27:51
  • 2021未来科学大奖获奖名单揭晓

    2021年9月12日,未来科学大奖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2021年获奖名单。来自香港大学的袁国勇、裴伟士凭借他们发现了冠状病毒(SARS-CoV-1)为导致2003年全球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病原,以及由动物到人的传染链,为人类应对MERS和COVID-19冠状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产生了重大影响的贡献摘得“生命科学奖”。

    发布时间:2021-09-12 20:55:05
  • 30位科学家领衔,打造世界级科学峰会,2021未来科学大奖周暨未来科学艺术展开幕

    11月16日,2021未来科学大奖周暨未来科学艺术展正式开幕。由于疫情原因,本届大奖周举办将以线上为主、线下为辅。为期6天的大奖周系列活动将包含2021未来科学艺术展、获奖者学术报告会、科学峰会、获奖者对话青少年等系列活动。届时将由30位科学家领衔,实现全球顶尖华人科学家的云端联动,共同探讨学术前沿,共襄科学盛宴。

    发布时间:2021-11-18 17:02:16
  • 聚焦前沿探索,共享科学盛宴——2021未来科学大奖周圆满闭幕

    近日,2021未来科学大奖周圆满闭幕。由于疫情原因,为期6天的大奖周以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形式举办,系列活动包含了2021未来科学艺术展、获奖者学术报告会、科学峰会、获奖者对话青少年等系列活动。期间,近百位全球顶尖科学家、专家学者实现云端联动,共同探讨学术前沿,共襄科学盛宴。

    发布时间:2021-11-25 11:27:38
  • 2022未来科学大奖获奖名单公布

    未来科学大奖委员会于 8 月 21 日公布 2022 年获奖名单。李文辉因其发现了乙型和丁型肝炎病毒感染人的受体为钠离子-牛磺胆酸共转运蛋白(NTCP),有助于开发更有效的治疗乙型和丁型肝炎的药物的成就获得“生命科学奖”;杨学明因其研发新一代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量子态分辨的交叉分子束科学仪器,揭示了化学反应中的量子共振现象和几何相位效应的成就获得“物质科学奖”;莫毅明因其创立了极小有理切线簇(VMRT)理论并用以解决代数几何领域的一系列猜想,以及对志村簇上的 Ax-Schanuel 猜想的证明获得“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发布时间:2022-08-21 15:52:58
  • “香港论坛·科学建未来”圆满结束 逾20位海内外杰出科学家、含8位未来科学大奖获奖者共同探讨未来科学、科创新机遇

    香港未来科学大奖基金会与香港科学院首度联合主办国际前瞻性的科学会议“香港论坛·科学建未来”(下简称“论坛”),今天于香港科学园高锟会议中心圆满结束。

    发布时间:2022-10-24 11:03:24
  • 礼赞科学成就 致敬科学精神

    一年一度的科学盛会——未来科学大奖周将于2022年11月24-27日举行,为期4天的大奖周将包含获奖者学术报告会、科学峰会、获奖者对话青少年、颁奖典礼等系列活动。届时,将汇聚全球杰出科学家,探讨学术前沿,共襄科学盛举。

    发布时间:2022-11-15 22:26:52
  • 星光璀璨 畅享未来|2022未来科学大奖周圆满落幕

    11月27日,2022未来科学大奖周圆满落幕。为期4天的大奖周包含获奖者学术报告会、科学峰会、获奖者对话青少年等系列活动。期间,近百位全球杰出科学家、专家学者共同聚焦世界前沿科学新知,共襄科学家盛宴。

    发布时间:2022-12-01 13:53:15
  • 能源转型+生态系统碳汇,助力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

    11月26日,为期两天的2022未来科学大奖周科学峰会圆满落幕。在第二日活动中,来自北京大学、杜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国内外高校院所,以及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FAST(中国天眼)、鹏城实验室、澳大利亚堪培拉CSIRO、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科学研究机构的杰出科学家与领域专家,分别围绕“天文:大设备-大科学”、“气候变化”及“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三大领域分享最新科学发现与科研成果,以科学突破未来边界。

    发布时间:2022-12-01 14:17:48
  • 2023未来科学大奖获奖名单公布

    未来科学大奖委员会于8月16日公布2023年获奖名单。柴继杰、周俭民因发现抗病小体并阐明其结构和在抗植物病虫害中的功能做出的开创性工作获得“生命科学奖”,赵忠贤、陈仙辉因对高温超导材料的突破性发现和对转变温度的系统性提升所做出的开创性贡献获得“物质科学奖”,何恺明、孙剑(已故)、任少卿、张祥雨因提出深度残差学习,为人工智能做出了基础性贡献,获得“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发布时间:2023-08-16 17:5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