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结果
按时间搜索
  • 获得约 150 条结果 (用时0.08 秒)
  • “反向”3D打印法以更快制造骨修复支架植入物

    这种打印技术被称为NEST3D(全称Negative Embodied Sacrificial Template 3D)打印,由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RMIT University)和墨尔本圣文森特医院的科学家联合开发。该过程首先通过3D打印打印出脚手架的空白空间的负面模板,其由固体聚醋酸乙烯酯(PVA)胶水制成。一个普通的打印机喷嘴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

    发布时间:2021-06-02 21:45:08
  • 英伟达AI再创全球最快模型训练速度,助力超级计算无处不在

    本次MLCommons的新一轮赛事,是英伟达生态系统第四次参加MLPerf训练测试。在芯片对比中,英伟达及其合作伙伴在最新商用解决方案测试的所有八项基准测试中都创造了纪录。

    发布时间:2021-07-03 17:41:18
  • CELLINK 使用获得专利的生物3D打印机器人提供定制整容服务

    这项发明显示了我们的创新研发能力和对改善患者结果的热情,无论是整容手术还是重建手术。这项授予的专利可能为 CELLINK 集团提供商业机会。我们预见到,这个机器人系统能够以最前沿的方式实现个性化的美学效果,我们将继续探索它。”

    发布时间:2021-07-07 14:53:20
  • 2021未来青年论坛在京举行 以青年创新思想赋能可持续科技

    9月23日,由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政府携手未来论坛共同举办的“2021未来青年论坛”在京成功举行。

    发布时间:2021-09-24 10:48:19
  • 30位科学家领衔,打造世界级科学峰会,2021未来科学大奖周暨未来科学艺术展开幕

    11月16日,2021未来科学大奖周暨未来科学艺术展正式开幕。由于疫情原因,本届大奖周举办将以线上为主、线下为辅。为期6天的大奖周系列活动将包含2021未来科学艺术展、获奖者学术报告会、科学峰会、获奖者对话青少年等系列活动。届时将由30位科学家领衔,实现全球顶尖华人科学家的云端联动,共同探讨学术前沿,共襄科学盛宴。

    发布时间:2021-11-18 17:02:16
  • 聚焦前沿探索,共享科学盛宴——2021未来科学大奖周圆满闭幕

    近日,2021未来科学大奖周圆满闭幕。由于疫情原因,为期6天的大奖周以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形式举办,系列活动包含了2021未来科学艺术展、获奖者学术报告会、科学峰会、获奖者对话青少年等系列活动。期间,近百位全球顶尖科学家、专家学者实现云端联动,共同探讨学术前沿,共襄科学盛宴。

    发布时间:2021-11-25 11:27:38
  • AI+生命科学必将大有所为,2022《理解未来》世界级科学家线上开讲

    4月21日,2022《理解未来》首期科学讲座——“AI+蛋白质结构和功能预测”在全网线上开讲。未来论坛理事、北京大学李兆基讲席教授谢晓亮,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高文,美国芝加哥丰田计算技术研究所教授、北京大学客座教授许锦波,聚焦AI+生命科学,分享前沿学术成果,探讨跨学科交叉领域的深度融合创新。

    发布时间:2022-04-24 10:47:36
  • 2022未来科学大奖获奖名单公布

    未来科学大奖委员会于 8 月 21 日公布 2022 年获奖名单。李文辉因其发现了乙型和丁型肝炎病毒感染人的受体为钠离子-牛磺胆酸共转运蛋白(NTCP),有助于开发更有效的治疗乙型和丁型肝炎的药物的成就获得“生命科学奖”;杨学明因其研发新一代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量子态分辨的交叉分子束科学仪器,揭示了化学反应中的量子共振现象和几何相位效应的成就获得“物质科学奖”;莫毅明因其创立了极小有理切线簇(VMRT)理论并用以解决代数几何领域的一系列猜想,以及对志村簇上的 Ax-Schanuel 猜想的证明获得“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发布时间:2022-08-21 15:52:58
  • 全球学者共话科学的开放与合作 2023未来科学论坛圆满落幕

    5月26日上午,2023未来科学论坛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成功举办。活动当天,未来科学大奖获奖人、全球知名院校及学术机构专家学者、行业领军人物等重量级嘉宾亮相活动。

    发布时间:2023-05-29 16:22:57
  • 2023未来科学大奖获奖名单公布

    未来科学大奖委员会于8月16日公布2023年获奖名单。柴继杰、周俭民因发现抗病小体并阐明其结构和在抗植物病虫害中的功能做出的开创性工作获得“生命科学奖”,赵忠贤、陈仙辉因对高温超导材料的突破性发现和对转变温度的系统性提升所做出的开创性贡献获得“物质科学奖”,何恺明、孙剑(已故)、任少卿、张祥雨因提出深度残差学习,为人工智能做出了基础性贡献,获得“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发布时间:2023-08-16 17:51:03